卫校培养的是医学类专业的初级人才,主要教学生一些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接下来助学号教育网小编带来成都2023年最新十大公办卫校排名一览表,希望对于想要报读卫校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成都十大公办卫校排名一览表
1.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公办);
办学类型: 专科(高职) |
院校类型: 医药类 |
高校地址: 成都校区: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龙都南路173号,德阳校区:四川省德阳市一环路东一段199号 |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是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公办卫生健康类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学院发轫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分院,前身为1988年建立的四川省卫生学校。2014年升格为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五爱五尽”家校情怀为引领,以“五大强校”战略为主线,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在治理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办学实力在省内外不断提升,顺利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公办);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学校(四川省针灸学校)创建于1960年,是省内唯一一所省属全日制中等中医专业学校。学校现有:高新校区和龙泉校区。高新校区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地处成都平原中心,占地二百余亩,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教学实训设施设备完备、功能齐全,人文气息浓郁,学习氛围浓厚。
3.四川省卫生学校(公办);
四川省卫生学校是四川省卫生厅直属的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是四川省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国家美容师、保健师、医药商品购销员、养老护理员资格考点学校。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校风示范学校。
4.四川大学附设华西卫生学校(公办);
四川大学附设华西卫生学校(原华西医科大学附设华西卫生学校)由四川大学举办。属国家公办中职卫生学校。原属卫生部直属中专学校。校园占地184亩,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拥有教学仪器设备价值9000多万元,有近100余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医院、单位和实验基地。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教师职工500余人。
5.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公办);
四川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受四川省教育厅领导,四川省卫生厅主管,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承办的省属公办全日制中等卫生专业学校。另外,学校与“四川大学”合作,学生在中专基础上可直接衔接“四川大学”自考或成考大专,成绩合格者可取得中职文凭和“四川大学”自考或成考大专文凭,毕业后可在校报考“四川大学”本科。学校以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施齐全,实习单位广泛,就业渠道畅通。科学管理、严谨治校的理念,开拓创新的精神,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6.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公办);
成都铁路卫生学校建校于1947年,其前身为法国教会举办的平安桥圣修医院附属“仁爱高级护士学校”,建国后,移交铁路部门举办,学校先后在西昌邛海、成都市新华大道马家花园路、成都市大观堰办学,2009年8月整体搬迁至郫都区古城镇现址。
7.成都华大医药卫生学校(公办);
成都华大医药卫生学校,是经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卫生厅批准的一所全日制中等卫生专业学校。学校拥有30多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一大批卫生专业人才,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学校绿道成荫、鸟语花香,绿化面积达66.3%,拥有优美的育人环境和良好的育人氛围,2010年12月被评为“成都市园林式单位”。学校历史成都华大医药卫生学校,是经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卫生厅批准的一所全日制中等卫生专业学校。
目前收集了7所,剩下3所,正在整理当中!
卫校学什么专业最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医学类比较吃香的几个专业、卫校前景最好的专业。
1、护理专业
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应予以重点扶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
护理学专业毕业以后不用担心无法就业的问题,因为,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实力选择在民办医院和公办医院工作。
护理学专业毕业后的工作方向还可以是:育婴师,私人家庭护理师,持有相关证书出国做护理师,目前,护理师出国待遇非常好,需求量也比较大。
2、药剂专业
医药卫生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 。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不断完善,对于专业的医药卫生人才的需要不断增加。
我国每10万人口拥有执业药师不到10名,而世界多数国家这一比例都在50名以上。我国从1994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管理制度以来,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管理、运作模式初步形成,执业药师考试大纲正在修订之中。
3、助产专业
不少人对助产这一概念有所淡化,助产士多被当做护士来使用,国内大多数高校和医院也没有正规地对助产士加以培养。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累计生育高峰的到来和高龄、高危孕产妇的增加,我国面临妇幼健康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和结构性短缺的供需矛盾,助产机构和助产从业人员承受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