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开学之际,央视开学第一课如期播出,节目主题为“奋斗成就梦想”。节目邀请了时代楷模、冬奥会冠军、考古学家等现身说法。依托“神奇教师+实景课堂的形式”,打造科技感、时代感的沉浸式课堂。足见节目组对开学第一课的重视与用心。
按照历年惯例,在看完视频后学校的作业将会是依据开学第一课内容写一篇观后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惯例,在开学第一课日期刚刚确定、主题刚刚明确的瞬间,网络上出现了500字、600字、800字的范文供学生参考,学生仅仅只是参考吗?
形式主义的作业,形式主义的写作业人
学生时期,春游一定要写一篇游记,读书一定要写一篇读后感,看视频一定要写观后感,好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学生们也轻车熟路的能够找到参考对象。例如写读后感一定是将书封面后面的故事梗概抄一遍,然后上网找一些感想类的话套进去,这样即使没有读过这本书,读后感也写好了。
这样的作业有意义吗?老师们心知肚明,没有几个老师会认真地阅读学生们的读后感,因为里面内容大同小异,千篇一律。那么为什么老师要留这样的作业呢?因为这样的作业从以前就是这样的,老师形式化的留作业,使作业本身失去了意义。
一些90后教师花式留作业的方法火遍了网络,教师将自己上网看到的新鲜玩意与作业结合,如强哥去非洲被食人族抓走,酋长问“强哥是谁?”无人回答。酋长灵机一动又问“今晚作业是什么”人群中传来声音“解答题保分练5”。这样的留作业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也看出了,教师在留作业时的用心。
这些老师们在批作业时也各出奇招,有在作业上画表情包的,有在试卷上借学生一份,下次再还的。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更能接受学习,爱上学习。一个好的老师影响学生的一生。
学生可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无形的
学生心理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发现,学生能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无形的。看了某一本书,某一个电影,某一次出去玩突然得到的一些感悟,教师的某一个言行,这样的感悟能让学生真正的成长。
小学生开学典礼围观军校长,大家都在感慨这样的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真正触动学生的是看见军人的军装,胸前的徽章,生动的事迹,而不是就军校长的事迹写一篇600字的感想。
教师如何才能了解到学生是否被触动,也不是只有观后感一条路可以走。教师可以将观后感换成交流,鼓励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也可以开一次主题班会,一边玩游戏一边让学生畅所欲言。
在学生看来,写观后感是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变成了一个任务。那么看视频这件事本身也就成了一个任务,学生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思考的不是视频本身,而是如何将任务完成,恐怕在看视频的时候已经在偷偷打腹稿了。
写观后感有用,需要学生发自内心接受
延续了多年的观后感的形式真的一无是处吗?当然不是,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写观后感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从构思到落笔,观后感也是一次创作的过程。在写观后感时,学生能够重现当时的情景,属于一次复习,在其中学生还能温故知新,得到一些新的灵感和看法,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学生可接受这种形式。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学生想要完成作业太便利了,即使答案被没收,只要手机扫一扫,答案立马就出现了。不会的题可以问小度,小爱同学,天猫精灵等众多人工智能设备。只要学生想他们可以不用动脑完成作业。
而对于读后感观后感这样的作业,就更方便了,网上不仅有公式可以套用,还有现成的范文,大量的范文东抄一句西抄一句就可以完成这样的作业。学生失去了思考,所有人精心规划的教育方式都失去了意义。
笔者寄语:网络对于学习是一把双刃剑,希望学生们可以认真思考每件事的意义在哪里。学习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不应该是给他人展示成果的过程。
话题讨论:你喜欢观后感、写日记这样的作业吗?快来讨论吧!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